2012年11月,由中宣部、國家發改委共同舉辦的“科學發展成就輝煌”大型圖片展覽在北京展出。作為國家煤炭工業生態文明建設典范企業的新礦集團推行綠色開采,建設美麗礦山的圖片,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也是山東能源集團積極倡樹“黑色煤炭、綠色開采”發展理念結出的豐碩成果。
綠色開采是徹底改變煤礦環境面貌的治本之策。從新中國成立到本世紀初的五十多年里,盡管山東國有煤炭企業的機械化、現代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安全狀況顯著改善,但煤礦黑而臟的環境面貌并沒有根本改變。從煤礦地面工廣區來看,除了來來往往的運煤車輛造成的揚塵污染外,最大的污染源就是存量很大的矸石山。從鑿井建礦那天起,就開始日積月累地堆積,天長日久形成一座巨大的山體。矸石山占地多、揚塵大,有的還自燃冒煙,產生濃烈嗆人的有害氣體,威脅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以新汶老礦區為例,建國后累積形成22座矸石山,占地92公頃,歷史最高堆存量達4800多萬噸。許多老礦工詼諧地說,煤礦改貌換新顏,先得消滅矸石山。
煤礦生產還有一個嚴峻的問題需要破解,就是井下煤炭采出后,形成巨大的地下空間,會造成地表塌陷,房屋斑裂、村莊被迫搬遷。為此,企業需付出巨大的補償代價。能否用廢棄的煤矸石充填到井下采空區,既解決矸石井上堆積污染環境,又減少地表塌陷,減少村莊搬遷,是煤礦職工多年的夢想。
“十一五”期間,新礦集團確立了以充填開采為突破口的“綠色生產”發展思路,并成立專門班子進行研究。2005年,先在百年老礦孫村煤礦開始研究實施“煤矸石似膏體自流充填技術”,2006年成功應用于采煤生產中。該礦將過去被人視為“廢物”的煤矸石破碎后作為充填料,再用普通水泥作為膠凝材料,按照煤矸石、粉煤灰、水泥等一定的比例加水攪拌,形成似膏體,用管道輸送至采空區進行充填。此舉不僅減少了煤矸石對環境的污染,而且實現了無煤柱連續充填開采,最大限度地回收了煤炭資源。
經過多個煤礦數年的探索和實踐,新礦集團已形成以矸換煤、置換煤炭“五充一選”六種成熟技術工藝,即:原生矸石綜采充填、地面矸石似膏體自流充填、煤矸石低壓風動力充填、煤矸石泵送充填、原生矸石普采充填、井下煤矸分離,適用于綜采、高檔普采等多種開采方式。至2015年末,“以矸換煤”產量達到1340萬噸,充填矸石量1733萬噸,有效盤活深部煤炭資源2.56億噸,消滅矸石山4座(包括煤矸石制磚),停運矸石山運矸系統12座。2012年,《矸石充填置換煤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矸換煤綠色開采節能技術》獲得山東省重大節能成果獎,一躍成為全國煤炭系統綠色開采的先進典型。
2014年6月,國家能源局在新礦集團舉辦了全國煤礦30多個單位、7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參加的煤炭綠色開采高級研修班,主要采取專家授課、現場觀摩的方式,總結交流充填開采、保水開采、沿空留巷、地表沉降及環境修復等煤炭綠色開采實踐經驗,研討煤炭綠色開采技術工藝,提高煤炭綠色開采水平。這期學習班,標志著新礦集團的綠色開采經驗推向全國煤礦。
建設綠色生態礦山是煤炭企業實現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對社會負責、對環境負責的具體體現。通過學習推廣新礦集團的綠色開采經驗,“矸石不升井、不上山,在井下充填消化”現已成為山東能源集團新老礦井的普遍做法。位于巨野縣的新巨龍公司把綠色開采作為立礦之本,煤矸石不升井全部回填,固體廢棄物實現了零排放,地面沒有矸石山,廠區道路綠草樹木錯落有致,整個煤礦就是一座大花園,被評為“中國最美礦山”。位于濟寧市區北郊的岱莊、許廠煤礦,因地面壓煤建筑物太多,嚴重限制了煤炭資源的開采。為此,兩礦積極實施綜采工作面后部充填和巷旁充填無煤柱開采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位于陜西彬長礦區的亭南煤業利用矸石充填將保護煤柱下的煤炭資源進行置換,實現了矸石不上井、資源多回收的綠色開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