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臨礦集團改制后召開的首屆一次董事會作出一項轉型發展的重要決策:受讓臨沂市蒼山縣(現改為蘭陵縣)會寶嶺鐵礦探礦權,開發建設會寶嶺鐵礦。轉眼十年過去了,當年的藍圖已變成現實。吃苦耐勞的臨礦人用挖煤的雙手,開挖了一座現代化的鐵礦,并在魯南這片熱土上,建起一大片現代化的冶金采選工業建筑群。放眼望去,鐵礦廠房鱗次櫛比,90多米高的主井塔下機器轟鳴,一派繁忙有序的生產景象。它向世人證明,我們山東能源人不僅是開采煤礦的行家里手,也是鐵礦建設的能工巧匠。
開發建設會寶嶺鐵礦是臨礦集團發展非煤產業的明智選擇。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鋼鐵產業發展迅猛,需要大量的鐵礦石作原料。然而,國內鐵礦石原料產能有限,多數鋼鐵企業依賴進口,而外國鐵礦開采業借機哄抬國際價格。為解決國內鐵礦石產量不足和進口價格偏高的問題,我國開始大力扶持國內鐵礦資源的自主開發利用。而此時的臨礦集團老區煤炭資源基本枯竭,在走出去到外地開發煤礦的同時,轉型發展,另辟門路,安置老區人員就業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蒼山縣西部是魯南鐵礦資源富集地區。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已有20多家鐵礦企業入駐開采,但總體規模小,產能低。臨礦集團經過反復調研論證,決定煤與非煤同步上,采煤采鐵一起搞,在蒼山縣會寶嶺打造“山東冶金第一礦”。
從開采煤礦轉到開采鐵礦,并非輕而易舉。會寶嶺鐵礦作為臨礦集團首次涉足冶金礦山的項目,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一切都要從頭學起。建設者們曾多次到安徽、湖南、廣西等鐵礦企業學習取經。回來后,因地制宜,消化吸收,在干中學,學中干,不斷地總結積累建設和生產經驗,逐步實現鐵礦建設的規范化。他們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走完了前期勘探、設計和報批程序。2008年7月1日,主副井井筒破巖動工,正式拉開了鐵礦建設的帷幕。
會寶嶺鐵礦采礦工藝選用先進的分段空場及淺孔留礦嗣后充填法,實現全尾砂綠色充填,確保采礦不塌陷,地面不變形,保證“青山猶在、良田猶存。”該礦設計五個立井和一個斜坡道,生產工藝流程采用主副井加斜坡道開拓,利用大型鏟運機等無軌運輸出礦,實行多水平提升。與煤礦建設相比,鐵礦建設井筒多、開拓工程量大,且增加了井下溜破系統。溜破系統設在-430m、-480m和-535m三個水平,包括三個卸載站、兩條礦石溜井、兩個成品礦倉、一條廢石溜井、一個廢石倉、破碎硐室和皮帶運輸道。選礦粗碎設在井下,中細碎設在地面,采用三段閉路式破碎流程,磨礦采用單一磁選流程。這些先進的工藝都體現了綠色環保為重、效益效能優先的建設理念,有多項工程被評為“太陽杯”優質工程。經過建設、設計、監理、施工等單位的共同努力,2011年4月28日,主干巷道長4483米的斜坡道順利實現貫通。2012年6月16日,礦井實現采選工程聯合試運轉。到2013年底,礦井提升、運輸、壓風、排水、通風、供電、供水、尾礦充填、安全避險等配套系統已全部形成并投入運行。
會寶嶺鐵礦在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科技支撐、精益求精,立足于高品質打造、高效率推進,大量采用一流的開采設備。其中,110KV變電所應用最先進的GIS全封閉組合電器;主井采用塔式多繩摩擦提升機提升;副井采用落地式多繩摩擦提升機雙層罐籠提升。運輸采用LH410型遙控柴油鏟運機、LH307型和LH203型柴油鏟運機、中深孔鑿巖臺車、全液壓單臂掘進鑿巖臺車等,均選用國際先進技術裝備,充分體現了“少用人工,多用機械”的安全生產理念。投產后,通過對整體采礦系統和磨選系統進行優化升級,實現了礦井產能效益最大化。目前該礦在冊職工僅有548人,已具備500萬噸鐵礦石、100萬噸鐵精粉的生產能力。自會寶嶺鐵礦建成以來,已累計實現利稅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