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淄博礦務局西河煤礦奎山井因強化采煤,造成采掘失調,生產接續緊張。如不加快掘進速度,將直接影響到全礦生產。為此,礦黨委決定新組建一支掘進隊,由樸實能干、帶兵有方的孫啟明任隊長。是年6月,該隊正式命名為孫啟明掘進隊。孫啟明帶領全隊向礦黨委請戰,接受了快速掘進、以掘保采的艱巨任務。自此,這支英勇善戰的掘進隊在西河煤礦屢立戰功,在淄博礦務局屢受嘉獎,在全國煤炭系統揚名在外。
永不滿足的掘進速度
1958年,西河煤礦的掘進機械化程度很低,掘進全靠打眼放炮、人力扒裝,礦車運輸,每超1米進尺,都要付出雙倍的努力。為了提高掘進速度,盡快解決全礦采掘失調問題,孫啟明帶領全隊職工苦干加巧干,將過去打眼、扒裝順次操作,改為“打眼不停锨,扒裝不停鉆”的立體交叉作業,大大節約了工時,提高了掘進效率。當年,全隊創出單頭日進23.2米,雙頭日進31.1米的好成績,進尺分別比原計劃提高了132%和55%。
1959年,該隊進一步鞏固推廣煤峒超前、深眼爆破和多頭循環作業等先進工藝。2月份,將單頭日進尺提高到26.22米。3月份,又提高到29.7米。人均日進效率由計劃的0.38米提高到0.784米,增長一倍還多。
孫啟明隊的快掘經驗在全礦推廣后,掘進進尺大幅度提高,緩解了采掘失調、接續緊張的矛盾,保證了正常生產。是年7月,孫啟明代表全隊光榮地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群英會,孫啟明掘進隊被授予“全國煤礦先進掘進隊”榮譽稱號。9月下旬,孫啟明進京參加建國十年大慶國慶觀禮,受到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國家主席劉少奇緊握著孫啟明那雙粗大、布滿老繭的手,連聲說:“你好!你辛苦了!”孫啟明激動得一時說不出話來。
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孫啟明從北京回到煤礦后,把領袖的關懷化為無窮的力量,以更大的工作熱情投入到掘進工作中去。在快速掘進會戰中,他班班早下井晚上井,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他家離礦只有5里路,卻一個月僅回家一次。
1960年4月,該隊在奎山井南部7層巷道掘進時,遇到淋水帶,水夾帶著泥沙從頂板上急雨般地往工人頭上澆。工人穿著雨衣進入迎頭,不一會兒全身就會濕透,凍得人直哆嗦。在這異常艱苦的環境里,孫啟明總是第一個沖進迎頭帶頭干活。衣服濕透了,他就光著膀子干,底板水淹沒了小腿,挽起褲腳繼續干。隊長的行動就是無聲的命令,全隊職工爭先恐后,拼命大干,你追我趕,展開競賽,當月進尺比計劃提高了2倍。
1975年4月,孫啟明掘進隊主動發起千米掘進會戰。他們施工的巷道四分之三是巖石。不僅巖石堅硬,而且運輸線長,施工難度大。在會戰中,全隊職工搶時間,分秒必爭,每次放炮后,不等炮煙散盡便拖著風筒沖進迎頭,邊吹炮煙邊裝矸石。原來換一個鉆頭需要停一分鐘,改為打完眼后幾個鉆頭一齊換。工作一環扣一環,節省不少時間,一舉創出班進15米的好成績。
勇于攻堅的頑強斗志
1964年,礦上把開拓奎山井總回風道的任務交給了孫啟明掘進隊,這條巷道全長650米。打通后,不僅能改善北部幾個工作面的勞動條件,更重要的是能夠解放奎山井80%的煤炭儲量,為持續生產奠定基礎。但這條巷道有140米是全巖,水大、坡陡、巖石硬,風鉆打下去,巖石上只留一個小白點。面對如此惡劣的生產條件,孫啟明隊迎難而上,奮力攻關。坡度大,不好打眼,他們就請木工制作了一頭有腿、一頭沒腿的長凳子,打眼時一只腳踏在長凳子上,解決了因坡度大有勁使不上的問題。風鉆架套桿短,打眼不夠長,就設法加長套桿。為加快掘進速度,他們推廣了扒底掏槽經驗,使全巖日進尺大大提高。經過兩個月的艱苦奮戰,提前5天打通了全巖巷道,工程質量全部合格。
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孫啟明掘進隊依靠頑強的拼搏精神,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圓滿完成了礦黨委交給的掘進任務。1958年~1964年間,全隊分別提前85天、18天、32天、18天、39天、40天、72天完成國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