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山東各煤礦的職工隊伍大都是由解放前一直在煤礦出賣勞動力的“老窯戶”過渡過來的。這些礦工雖然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但文化程度低、技術素質差,無法適應現代工業化大生產的需要,成為建國后制約煤炭產業健康發展的一大障礙。為此,政府和企業采取多種措施,開展職工業余教育,組織職工學文化、學技術,下決心掃除文盲半文盲,把煤礦工人引領進科學文化的殿堂。
1949年6月14日,華東財辦工礦部為適應煤礦建設的需要,決定建立博山工業干部學校,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就開始著手培養煤礦干部隊伍。1950年,山東礦務局根據政務院《關于開展職工業余教育的指示》和《關于舉辦工農速成中學和工農干部文化補習學校的指示》,一方面充分發揮博山工業干部學校的骨干作用,由各企業報送干部或民主推選有培養前途的工人帶資入校,分期分批進行培訓;另一方面,在各礦陸續開辦一些職工速成中學、文化補習學校、業余學校、職工夜校,按照區分層次、業余為主、就近入學等方式組織職工學習。
為了加強對職工教育的領導,山東各煤礦都成立了以工會文教部為主體的職工業余教育委員會,不僅配備了強有力的組織機構,而且選配了一批有文化的職工擔任專兼職教師,利用閑置的廠房作為職工業余學校的學習場所。在培訓模式上,實行脫產與業余相結合,外出培訓與在本礦培訓相結合,學習文化與學習業務技術相結合,職工自學與相互幫學相結合。在教學方法上,采取因地制宜、因人就學、因材施教,“速成的、聯系實際的、但又是正規的”方法,使職工的業余教育搞得既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1951年11月30日,中國煤礦工會華東區籌委會關于職工業余教育的總結報告表明:“政務院關于職工業余教育的指示發出一年來,業余學校發展到12處,123個班。全區(除賈汪煤礦外,都是山東省內煤礦)共有礦工53904人,文盲半文盲33633人,占職工總人數的62.39%;已參加學習的17255人,占文盲半文盲人數的51.3%”。
各煤炭企業對職工教育十分重視。淄博礦區為盡快掃除文盲,提高職工的文化素質,1950年建職工業余學校25所,配備專兼職教師71名,舉辦掃盲識字學習班43個。1951年2月,淄博礦區工人學校在黑山機廠成立,首批開辦了2個高級班(初中)、5個中級班(高小)、11個初級班(初小)。加上其他礦處積極辦學,到年底,淄博礦區職工業余學校擴大到4個高級班、6個中級班、56個初級班。1952年,各職工業余學校推廣《祁建華注音符號速成識字法》,加快了職工掃盲工作的進度。陶莊煤礦是建國初期棗莊礦區唯一正常生產的煤礦,也是較早組織職工掃盲學文化的單位。1950年7月,陶莊礦專門成立了學習委員會,組織地面職工每周一三五晚上7~9時上課,井下工人根據上班時間組織學習,每天堅持1~2小時,全礦有599名職工參加業余文化學習。1956年棗莊礦務局成立后,礦區掃盲工作大規模展開,當年下達的任務是掃除文盲85%。要求45歲以下職工經過掃盲教育,能掌握3000個常用字,會讀報,能寫簡短文章。陶莊礦因動手早,抓得實,到1956年底掃盲合格率達到90%以上。新汶礦區注重抓系統教學,規定中學班學制3年,普通班學制一年,每年分為兩個學期,每個學期22周。上課時間均在早上6~8時,每周上課4次,有效地保證了教學質量。
企業安排的職工業余文化學習很受職工群眾的歡迎。許多文盲職工都因小時候家里窮,上不起學,長大就到煤礦出苦力,他們深知學文化的重要,以求知若渴的心態投入礦上免費開辦的各類業余文化學校,大家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高漲,起早貪黑,利用業余時間刻苦學習,成為一種時尚。還有很多職工學而不厭,持之以恒,不僅完成了小學的學業,還續學了中學的課程和專業技術知識,成為煤礦的專業技術人才。
建國后,山東各煤礦抓職工業余文化教育長達十年之久,不僅為絕大多數職工摘掉了“文盲”帽子,而且為全面提升煤礦工人的文化技術素質,培養建設一支有理想、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職工隊伍奠定了扎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