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我國歷史上開發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地區之一。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煤炭企業較多,煤炭開采量占全國的9.86%,是名副其實的“產煤大省”,煤炭產量多年位居全國第二位。到上世紀末,山東境內絕大多數煤炭資源已被開發利用,剩余煤炭儲量僅占全國的2.2%,又是不折不扣的“煤炭資源小省”。據專家分析,按本世紀初的生產能力和回收率,山東境內的煤炭生產僅能維持二三十年。煤炭資源有限的約束和煤礦企業長期生存的需要,迫使省內煤炭企業選擇到省外建礦創業。2002年,淄礦集團為積極響應國家開發大西北的號召,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陜西省的彬長礦區整體開發建設亭南礦井,成為我省率先走向省外開發煤炭資源的第一支勁旅。
亭南煤礦位于陜西省咸陽市長武縣境內,原是國家計委批準的在彬長礦區井田劃分中劃歸長武縣開采的地方國營礦井。井田面積24.9平方公里,地質儲量39883萬噸,可采儲量18429萬噸。1992年,由西安煤炭設計院完成礦井初步設計,初定生產能力45萬噸,后期設計產能改為120萬噸,礦井服務年限為110年。主要可采煤層為8號煤,平均厚度8.29米,煤質為低變質煙煤。因當地缺少投資建井能力,一直未能開發建設。
淄礦集團在濟北礦區建設尚未結束時,就把煤礦開發的目光投向了省外。為了打進彬長礦區,2002年,淄礦集團抽調18人進駐長武縣開始千里之外的創業。跨出省門,異地他鄉搞煤礦開發絕非易事,處理好各種關系的難度相當大。籌建人員多次下咸陽,奔西安,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歷經艱辛,百折不撓,終于辦理好所有施工前期手續。
土地征用是煤礦建設的前提,也是一項十分棘手的工作。籌建人員既講政策又講策略,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拿到了陜西省政府關于亭南礦井工業廣場267畝地的批文。同時,他們積極協調縣鄉兩級政府做好農村征地和界內附著物的清理。經過深入細致的工作,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征地任務和各類附著物的清理,為礦井順利開工鋪平了道路。
2002年10月30日,咸陽市人民政府和淄礦集團聯合舉辦彬長礦區開發建設暨亭南礦井開工奠基儀式,從此拉開了山東煤礦在陜西開發建設的序幕。
亭南礦井在井筒施工過程中,遇到了井深水大,砂巖遇水即粉,注不進漿液的技術難題。主井筒施工至136米時,涌水量達到每小時90立方米,形成十多米高的水柱,地面預注漿根本無法進行,導致井筒被迫停工。籌建人員通過四方問計,反復論證,最終決定將普通鑿井法改為凍結法施工。通過采用國內少見的基巖井筒全深凍結施工工藝,使井筒施工得以順利進行。
在整個新井建設過程中,亭南干部職工始終堅持優化設計,合理布局,科技先行,嚴把施工質量關。2005年12月26日,礦井主要生產系統建成,開始聯合試運轉,建設工期33個月,完成投資51473萬元。經聯合核驗認證,竣工的112個單項工程質量全部合格,其中優良工程達到86個。礦井建設被中國煤炭建設協會評為2006年度全國煤炭行業優質工程和“太陽杯”工程,為迅速達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亭南煤礦建成投產后,招收了大批當地農民子弟,經過技校培訓后進礦務工,緩解了地方就業壓力,受到陜西省、咸陽市和當地政府高度評價。
針對井下瓦斯含量高的問題,亭南煤礦建成了煤層瓦斯抽采綜合利用項目,瓦斯電站總裝機規模為6000kW,安裝12臺低濃度瓦斯發電機組,年發電能力2400萬千瓦時,成為陜西省煤礦瓦斯綜合利用的樣板和示范企業。
亭南煤礦改制為煤業公司10年來,走出了一條省外開發、安全優質、集約高效的發展新路子,不僅實現了安全生產,而且探索出了內涵發展的新模式。先后榮獲“全國煤炭工業雙十佳煤礦”、“國家級安全質量標準化煤礦”、“全國文明煤礦”、“中國最美礦山”等一系列光榮稱號,成為山東能源省外開發建設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