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山東能源集團各煤礦普遍采用了自制的大型綜采成套設備。在數百米井下的采煤工作面上,一排排整齊的液壓支架構成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廊,巨大的煤機截盤噴著水霧在煤層上旋轉切割,滾滾煤流在大型運輸溜槽里波涌浪翻,構成了一幅現代化的奪煤場景。這也標志著山東能源的采煤技術裝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然而,這樣的采煤技術裝備來之不易,是經過幾代人的辛勤努力,歷經近百年的實踐探索,才達到今天的水平。歷數山東能源采煤技術裝備的變遷,大體經歷了建國前后試用截煤機階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使用普采和高檔普采階段、改革開放后使用進口綜采和國產綜采等幾個不同的階段。
1930年以前,山東煤礦采煤全靠手工作業,手鎬落煤,人力運煤、運料、坑木支護。1930年,淄博礦區中日合辦的博東煤礦開始采用進口的截煤機采煤,V型溜槽運輸。1931年,棗莊中興公司開始在大井小槽煤工作面使用割煤機割煤和簸煤機運煤。這是山東最早使用機械采煤的兩個礦井。但因時局動蕩、配件缺乏,截煤機使用時間斷斷續續,并不持久。
1950年,淄博洪山煤礦開始用日式截煤機采煤,因其故障頻繁,后改用蘇聯生產的47千瓦截煤機。這是建國后山東煤礦第一個截煤機采煤工作面。到1952年,全省煤礦有截煤機27臺。其中洪山、西河、新博三大國營煤礦使用截煤機9臺,V型運輸機14部,機采產量達到70.8萬噸。
1953年,新汶礦區孫村煤礦在兩個工作面上試用蘇式2型截煤機、11型刮板運輸機生產,但因截煤機截盤長、截深大,局部冒頂事故多,試用9個月后停用。1954年,又在三層煤試用,效果較好,采煤工效提高一倍多。1954年2月,洪山煤礦二井試用截煤機改制聯合采煤機,但因改制性能差,加之工作面地質復雜,未能成功。后在西河、雙山、黑山煤礦使用蘇聯頓巴斯康拜因聯合采煤機,到1955年,淄博礦務局的機采產量占回采產量的72%。
在使用進口截煤設備的同時,不少煤礦也在摸索自造采煤設備。1960年,省煤管局在華豐煤礦召開現場會,推廣該礦自制的躍進攉煤運料聯合機,該機由牽引絞車、導向滑輪、耙斗和牽引鋼絲繩組成,比人工攉煤工效提高20%左右。
除使用截煤機之外,建國后對水力采煤也進行了積極探索。棗莊礦區使用水力采煤較早,1958年,陶莊煤礦就建成了局部水采工作面。1961年肥城礦務局楊莊煤礦、1963年棗莊礦務局八一煤礦相繼建成水力采煤礦井。此后對水采工藝和設備進行了數次改進。
1965年10月,在全省開展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活動中,肥城礦務局曹莊煤礦利用蘇式截煤機牽引部加裝滾筒,試制淺截式滾筒采煤機組,實現了落煤裝煤機械化,后經多次改進,工作面月產達到1.5萬噸,這是山東煤礦第一次使用改制的淺截式滾筒采煤機組。是年,淄博礦務局機廠研制出山東煤礦第一臺薄煤層淺截式滾筒采煤機組,經過試用后初見成效。
1966年,肥城局曹莊、陶陽煤礦開始使用國產64型淺截式滾筒采煤機組。翌年,新汶局孫村、協莊煤礦率先使用國產80型淺截式滾筒采煤機組。這兩種機組與44型刮板運輸機、金屬摩擦支柱、鉸接頂梁配套裝備的工作面,被稱為普采工作面。
高檔普采工作面是使用較大功率的采煤機和運輸機,將金屬支柱換成單體液壓支柱,使采煤面的勞動強度減輕,獲得較高的生產效率。1976年12月,肥城礦務局曹莊煤礦采煤二區開始使用第一套國產高檔普采設備,后通過中國煤科院鑒定及中試暴露的問題,又對煤機和運輸機進行了改進。在生產中,高檔普采工作面的優越性逐步顯現,一度成為全省煤礦推廣的重點技改項目,大大促進了全省煤礦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我國首批引進綜合機械化采煤設備(簡稱綜采)是從1974年開始的,全國進口43套,分配給山東3套。其中有肥城局曹莊煤礦、陶陽煤礦使用的西德支架與法國煤機相配套的綜采2套;有新汶局協莊煤礦使用的英國綜采設備1套。1978年5月,棗莊局柴里煤礦從陜西銅川礦務局調入英國伽利克綜采設備1套,到1980年停止使用。這四套進口綜采設備由于選型不當,加之操作技術不熟練,平均月產僅達到1.8萬噸,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1979年,全國第二批引進100套綜采設備,分配給山東14套。其中新汶局協莊煤礦2套、棗莊局柴里煤礦2套,陶莊煤礦1套。這批綜采設備的引進,接受了1974年引進綜采的教訓,注意了設備選型、隊伍培訓、采場選擇等,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也培養鍛煉了一批綜采技術骨干力量。
上世紀九十年代,鄭州、張家口等國內大型煤機廠已經能夠生產大型綜采成套設備,綜采設備基本停止進口。國產綜采設備的普及率不斷提高。進入新世紀,山東能源內部的煤機廠裝備制造水平迅速提升,已經能夠根據生產需要制造不同型號、不同規格的綜采設備。特別是與波蘭合作的山能重裝集團塔高公司,完全掌握了綜采“三機一架”的核心制造技術,對整體提升能源集團的綜采裝備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