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八路軍第115師主力在陳光、羅榮桓帶領下,從山西經一路穿插激戰,越過津浦鐵路進入魯中,繼而挺進魯南,揭開了在山東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序幕。經抗日軍民浴血奮戰,到1940年底,魯南抗日根據地基本形成。而此時的臨沂礦區各民辦煤礦因受戰亂影響大部分停采,僅余竹園、岐山、草埠三家煤礦維持生產。抗戰期間,煤炭是臨沂地區的稀缺資源。而當時的抗日根據地物資極度匱乏,八路軍先后在沂蒙山區腹地建立了多處兵工廠,急需煤炭作燃料生產槍支彈藥。因此,利用多種手段獲取煤炭,就成為抗日根據地軍工生產的迫切需要。
位于平邑、泗水、新泰三縣交界處的岐山煤礦,是一處開采歷史悠久的老煤礦。1936年,博山一窯商所建的“李家號子窯”(又稱岐山莊煤礦)在開采中遇積水難排,生產虧本,于1937年停辦。隨后,新汶礦區禹村煤礦的兩個包工頭集資,接手恢復了岐山煤礦,辦起了“份子窯”。為了掌握稀缺的煤炭資源,八路軍115師“東進支隊”趁機牽騾子入股辦窯,并安排了一部分黨員和抗日積極分子到礦上工作。1942年,我黨在岐山煤礦成立了中共岐山莊煤礦支部,由王恒彬擔任黨支部書記,這是臨沂礦區最早建立的黨組織。有了黨的領導,煤礦工人就有了抗日的主心骨。經過宣傳發動,職工抗戰熱情十分高漲,各生產班千方百計提高煤炭產量,并將大批煤炭源源不斷地運往抗日根據地。為了發動群眾,擴大抗日力量,1943年,又成立了岐山莊煤礦工會,王宣仁任會長。為了解決八路軍兵工廠的燃料問題,此后,又在岐山礦附近的窯王山開挖一處小煤窯,擴大了生產能力。礦黨支部和工會發動群眾多出煤炭,支援根據地軍工生產,所產煤炭主要供應了魯中軍區艾山兵工廠。
臨沂礦區的竹園煤礦盡管井型小,規模不大,但產出的無煙煤發熱量很高,老百姓稱之為“天然焦”。抗戰爆發后,竹園煤礦成為各方爭奪的“寶貝”。1937年11月,共產黨人郭友鄰、劉克成等在竹園礦區附近的珍珠山拉起一支抗日武裝——“莒縣抗敵自衛團”,郭、劉二人分別任政委、團長,在竹園煤礦播下了工人抗日的火種。1940年,竹園煤礦生產的煤炭大部分供應了八路軍大店根據地兵工廠。為擴大產能,1942年,竹園煤礦新鑿一大井筒,挖到40米,尚未出煤,即被駐扎在竹園礦附近的日軍搶占。日軍搶占后,沿原井筒繼續向下開鑿,1943年2月,在90米深處發現大溝煤層,煤層厚約5米,走向長約300余米。同年5月,日軍從青島運來汽絞車、鍋爐、水泵等設備,準備大規模開采。6月,八路軍大店根據地組織數千民兵群眾夜襲竹園煤礦,在煤礦工人的配合下,破壞了設備,繳獲了部分工具和零配件,使日寇使用大機器開采的陰謀未能得逞。
在日寇占領竹園煤礦期間,安插進竹園煤礦的八路軍聯絡員王立民,以木匠身份作掩護,以給尹家湖鐵匠買煤的名義,先后為八路軍設在雞山、馬髻山的兵工廠運送了十多萬斤煤炭,解決了兵工廠的急需,保證了軍工生產。他還利用日偽軍晚上龜縮在據點里的有利時機,組織礦工偷運煤炭。白天,礦工們將挖出的好煤留在井下,把次煤、矸石或黑碴子運上井。夜幕降臨后,王立民組織礦工將白天偷偷藏起來的好煤用驢馱,或用小推車,運到位于莒南縣大店鎮的濱海軍區兵工廠。1944年2月,八路軍收復了竹園煤礦,由魯中工商局接管。1944年11月14日,竹園煤礦工人參加了解放莒縣城戰役。1945年11月24日,在解放泊里戰役中,有51名竹園煤礦工人報名參加了八路軍工兵連的挖坑道作業,用地下接敵的方法,炸毀了日偽軍的大炮樓,對戰役勝利起到了關鍵性作用。1945年,竹園煤礦改由濱海工商局領導。
在解放戰爭期間,因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魯南,岐山煤礦工人被迫撤離,1947年2月停止開采。到1948年5月,岐山煤礦解放后,才恢復正常生產,隸屬于新汶礦區辦事處管轄。竹園煤礦始終在我黨領導的民主政府掌控管理之下,一邊組織生產,一邊支援前線,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積極貢獻,被譽為“濱海一寶”。(孫卓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