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期間,為了以實際行動支援華東野戰軍部隊作戰,徹底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山東的重點進攻,使革命老區人民早日獲得解放,山東各煤礦工人以飽滿的革命熱情,無私的奉獻精神,全力投入支援前線的工作。在礦井經常停產,不少工人失業,生活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大家依然節衣縮食,捐錢獻糧,自力更生,開展軍工生產,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貢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47年2月,中共華東局下達了《關于開展獻金獻糧獻物資運動的指示》,號召各級民主政府、軍隊和人民群眾“節衣縮食,省吃儉用”,大力開展生產自給、高度節約運動,克服種種困難,支援解放戰爭。全省各煤礦紛紛行動起來,積極投入捐獻活動。淄博洪山煤礦工人專門在“五一節”這天隆重集會,發動全礦職工進行捐獻活動。在十多天里,全礦共捐款24.8萬元。后來為支援濟南、淮海戰役,礦工們4天時間又捐獻180余萬元。
是年春夏之交,中共華東局財政經濟辦事處工礦部下達軍工生產任務:要求各煤礦幫助部隊修理槍炮武器;澆鑄炮彈、手榴彈殼;制作軍用鍬鎬等。淄博各礦接受任務后,立即召開專門會議進行動員部署,制訂生產計劃,逐級落實任務。洪山、西河、新博等礦抽調近千名有專長的機修工人投入軍工生產。在設備簡陋、物資短缺、技術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大家開動腦筋,創新創造,日夜趕制軍工產品。西河煤礦機修廠的工人掀起了革新改造,改進工具、提高效率的勞動競賽熱潮。140余名工人與魯中軍區修械三所的技術人員密切配合,加班加點,日夜奮戰。烘爐組承擔鍛打軍用鎬的任務,開始由單爐個人操作,生產效率低,后改為多爐共煅,流水作業,功效提高了五倍。
制作1萬張軍用鐵鍬,在當時是一項艱巨任務。沒有薄鋼板,工人就到廢料堆里揀破礦車皮代替,但仍不能滿足需要,機修廠面臨停工待料的局面。技術員張曉磬、鉗工徐根坤經過反復試驗,利用廢舊機床架和齒輪,制成了煅烘爐和熱軋機,把扁鋼、厚鋼板經過連續軋制,加工成薄鋼板,解決了生產關鍵問題。他倆又苦干13個晝夜,用大頭車床改制成功了壓鐵鍬模具。鉗工林俊華改制成了剪板機。翟慕亮把插床改為沖床,解決了鐵鍬褲沖眼問題。一系列土法制造的設備,使加工制作鐵鍬形成了機械化,效率提高了30多倍,保證了鐵鍬制作任務的按時完成。
在制作澆鑄迫擊炮彈、手榴彈殼的過程中,模型組、翻砂組的工人和軍械所的技術人員一起研究,采用青烘燜火去硫的方法,攻克了鑄件含硫量過高,易出“白口鐵”,車床不易加工的難關,大大提高了鑄造質量。鉗工蔡慶云等研究改進了壓風機氣嘴,采用壓風機清除炮彈殼鑄件積砂,提高了鑄造質量。木工組改革鐵鍬、鐵鎬把和手榴彈柄的制作工藝,由手工刨刮改為車床鏇切,大大提高了工作質量和效率。
據1946年3~6月份統計,僅西河煤礦機修工人就生產軍用鎬9326把,軍用鐵鍬1.1萬張,迫擊炮彈和手榴彈殼120萬枚。此外,還修制了其它30多個品種的軍工用品。新博、洪山、華東、東方、大成、振業等礦的機修工人鑄造了大批“六零炮”彈殼、地雷殼、手榴彈殼和其他軍工產品。新汶礦區各煤礦動員工人根據各礦機電設備情況,積極組織生產軍用飯鍋、鐵鍬、鐵鎬、手榴彈等軍用品。為支援解放戰爭做出了積極貢獻。
山東各煤礦生產的大批軍工用品,解決了華東野戰部隊的作戰需要。1947年3月,萊蕪戰役結束后,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等首長在淄博大荒地(今淄礦集團機關所在地)召開前委擴大會議時,對淄博、新汶等煤礦工人節衣縮食,獻金獻糧,晝夜加班加點,突擊生產軍工用品的事跡進行了表揚和鼓勵。
(孫卓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