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视频下载

黨的建設

十八大報告獨家權威解讀之二: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發布日期:2012年11月20日         來源:《大眾日報》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陜北小山村——楊家嶺召開,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確立科學發展觀為黨的指導思想。
  回顧我們黨帶領人民群眾所創造的一個個歷史“奇跡”,我們沒有理由不為我們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高興和自豪;展望未來,面對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風險和挑戰,我們只有始終不渝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創造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指出:“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這個論斷,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歸納,更是在新的起點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理論和實踐要求。
    道路自信
  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九十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
  黨的十八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出明確概括,這一概括科學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歷史方位、基本路線、總體布局和奮斗目標。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和本質要求,黨的領導不僅能夠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方向,黨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是決定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生命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為了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生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解放思想始終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改革開放始終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推進改革開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反映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符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的民族復興之路、國家富強之路、人民幸福之路。這條道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堅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發展目標,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鋪就了成功的軌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億萬人民的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但如同交錯反復、曲折前行是歷史發展的常態一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會只有坦途和順境,還有險境和荊棘。國外敵對勢力西化、分化戰略的干擾,國內“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潮的誤導,都在考驗著我們黨堅持和拓展中國道路的決心和勇氣。凝聚共識才能不為外界所惑,形成合力才能攻堅克難。我國當前仍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這就需要我們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既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又要具備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做好克服各種困難的精神準備,善于在曲折斗爭中堅持和拓展前進的道路。
  改革開放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必須毫不動搖地推進。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表明: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但我們也要看到,經過30多年的持續深化,我國的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攻堅期”,我國的對外開放也進入到了“提升期”、“轉型期”。面對深化改革開放可能遇到的風險和挑戰,我們不能回避,更不能倒退,一定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在制度建設和創新方面邁出新步伐,奮力把改革推向前進。
  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找準深化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明確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繼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繼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強大動力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找準深化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明確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繼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繼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強大動力。
    理論自信
  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堅定的基礎,理論上的與時俱進是行動上銳意進取的前提。30多年的砥礪前行,30多年的銳意進取,30多年的累累碩果,一個具有根本性的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們始終不渝地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何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鞏固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內容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學科,涵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祖國統一、國際戰略和外交工作等各個領域,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內涵特別豐富,思想非常深刻,是互相聯系、內在統一的嚴密完整的開放的科學理論體系。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繼創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中產生的最新理論成果,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構成。科學發展觀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發展觀提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新境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及其指導思想地位的確立,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作為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貫徹的指導思想。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30多年的改革開放,10年的科學發展,中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驚人的速度和進步。但我們黨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是對我國基本國情的科學定位,也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位的正確判斷。它啟示我們,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的關鍵。我國當前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機遇,促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再進一步,事關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事關人民福祉的增加,事關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事關我們黨執政地位的鞏固。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我們必須排除各種雜音干擾,抓住發展是第一要務不放松,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懈怠、不折騰,通過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不斷夯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但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發展,應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絕不應是以犧牲多數人利益而為少數人謀利、犧牲后代人利益為當代人謀利的發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展是硬道理"不再是對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的單純追求,而是內在地包含著對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就是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
    制度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集中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集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在保障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已經并將繼續顯示出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作為一整套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由根本層面的制度、基本層面的制度和具體層面的制度組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黨和國家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于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
  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我們黨要團結和帶領人民繼續贏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勝利,就必須堅持和完善作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根本保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30多年以來我們所創造的輝煌成績,10年來我們所辦成的一件件大事難事喜事,都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也面臨著巨大的國際國內問題挑戰。迎接挑戰、化解風險,我們既不能回到傳統社會主義的“老路”上去,更不能走到資本主義“邪路”上去,而必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這一制度,意味著我們可以擴大人民參政議政的渠道和方式,但我們必須堅持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意味著我們可以不斷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但必須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意味著我們可以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的改革,但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不動搖。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深化改革。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選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需深化改革。經過30多年的持續深化,我國的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攻堅期”。面對深化改革可能遇到的風險和挑戰,我們不能回避,更不能倒退。一定要堅定不移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不懈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奮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找準深化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明確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不失時機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從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黨的十八大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科學把握其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
    總依據
  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這是我國的現實基本國情,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依據。
  處于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從生產力方面講,意味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生產關系方面講,意味著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有不夠成熟和不夠完善的地方,尤其是社會主義的具體制度、體制、機制還存在種種缺陷和弊端,需要不斷推進改革、深化改革。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從這個兩個方面的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正是基于生產力還比較落后這個現實,我們黨在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始終認為發展是當代中國的主題,反復強調必須排除各種雜音干擾,抓住發展是第一要務不放松,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與此同時,我們黨還從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巨大反作用出發,著眼破除各種妨礙社會主義生產力釋放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始終強調改革的重大意義,在整體推進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把改革從“淺水區”引向“深水區”,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了強大動力和體制機制保證。
  事實已經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總布局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都要經歷一個從不斷深化、不斷拓展的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我們黨對其發展布局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發展拓展的過程。從“兩個文明”一起抓到“三位一體”發展布局的形成,再到“五位一體”發展布局的確立,反映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發展總布局的形成,既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也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發展宏圖的科學規劃。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就需要我們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在經濟建設方面,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扎扎實實抓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等戰略任務的貫徹實施,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在政治建設方面,要堅持把政治體制改革擺在改革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尊嚴、權威,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在文化建設方面,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在社會建設方面,要堅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保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要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總任務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視域中的中華民族復興,不是某一方面或某幾個方面的興盛與復興,而是中華民族規模宏大、超出尋常的全方位的復興,既包括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物質豐碩,也包括政治進步所帶來的人民群眾對民主權利的充分享有,也包括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帶來的中華文化昌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視域中的中華民族復興,不再是封閉狀態下的自我發展、自我滿足,而是建立在國際社會普遍認同基礎上的民族自信,這種自信,既包括擁有吸收外部世界優秀成果與借鑒外部世界成功經驗的胸懷,也包括擁有積極融入全球化浪潮、加快走出去步伐的膽識,還包括具有應對全球性問題挑戰、參與全球化治理的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視域中的中華民族復興,不僅意味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也意味著社會主義運動的復興,既包括對社會主義運動信心的重新樹立,也包括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的重新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視域中的中華民族復興,不是僅是中國的快速發展,也是發展中國家的快速發展,既包括對現有世界戰略格局的大調整,也包括對未來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新建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的中華民族復興,內涵是多樣的,是中華民族歷史與世界歷史的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運動與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統一,是當代中國發展位與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統一。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引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但我們也要看到,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社會生產之間的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化解問題、消除挑戰,始終需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理論指導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始終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指導。當代中國思想文化日趨多元,社會思潮復雜多變,極“左”思想與極右思想交鋒激烈,國內思潮與國外思潮互動頻繁,歷史思潮與時代思潮相互交融,中華民族的復興發展要在各種思想誘惑和思潮誘導中始終保持正確的航向,必須以已經為實踐所證明為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指導思想,不為外界所惑所擾。制度保障發展,中華民族的復興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護航。中華民族復興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轉型加速期、矛盾凸顯期,國內因素與國外因素、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可預見風險和不可預見風險,都可能成為影響和制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因素,化解問題和風險,需要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保駕護航作用。道路推動發展,中華民族的復興發展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引航。歷史和現實已經證明,作為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經過艱辛探索才選擇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國家富強之路、人民幸福之路,也是民族復興之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完全復興,我們既不能回到傳統社會主義的“老路”上去,更不能走到資本主義“邪路”上去,而必須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政(zheng)府機構(gou)
中央企(qi)業(ye)
能源行業
主要媒體(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