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视频下载

黨的建設

十八大報告獨家權威解讀之四: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發布日期:2012年11月20日         來源:《大眾日報》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打勝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同時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并且強調,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打勝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這一論述的深刻內涵,正確看待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極端重要性,努力打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
    牢牢把握事關全局的戰略抉擇
  十八大報告中之所以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升到“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高度,是基于我們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的清醒判斷,也是對我國未來現代化之路的歷史性選擇。
  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在這一時期,一方面,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另一方面,信息化已撲面而來,因而我國的現代化面臨著雙重任務。但兩相比較,當務之急是要加快實現工業化。在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實踐中,無論從英國的科技革命立國、美國的自主創新強國看,還是從“拉美陷阱”看,都表明了一個道理: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只有在經濟發展方式上與時俱進,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才有可能闖過現代化進程中普遍遭遇的通病,進而實現民族的崛起。
  我們究竟該如何闖關?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既是決定中國現代化前途命運的重大抉擇,也是新中國現代化史上的第三次抉擇。建國初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經過艱難探索,選擇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制度,使社會主義制度在新中國初步建立,從而為中國的現代化打下了較好的制度基礎,這可稱之為我國現代化史上的第一次抉擇;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經過艱難探索,選擇并初步建立起了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激活了中國現代化的動力源泉,這可稱之為我國現代化史上的第二次抉擇;從1995年中央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2004年中央提出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再到2007年中央明確強調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經過艱難探索為中國找到的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能夠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根本途徑,這可稱之為我國現代化史上的第三次抉擇。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新世紀新階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關乎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而且關乎著我國的現代化進程能否繼續走向輝煌,關乎著中華民族能否實現偉大復興的夢想,因而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
    把提質增效作為推動發展立足點
  提高質量和效益既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立足點。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合理確定發展速度,把經濟增長真正建立在結構優化、質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礎上。
  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看,經濟結構不合理,包括產業結構低端化、需求結構投資出口主導化、區域結構失調化、城鄉結構二元化、社會結構兩極化等,嚴重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國傳統發展方式的最大弊端。因此,加快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既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深層次矛盾的重要內容。
  今后一段時期,我們要按照十八大報告精神的要求,在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方面,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擴大國內市場規模。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著力實現“四化”同步發展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十八大報告為未來的“四化”之間的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
  依據十八大報告精神,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一是要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二是要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三是要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
  要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一是要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二是要堅持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作為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三是要堅持把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技術產業體系作為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撐,四是要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突出重點,五是要堅持把科學發展作為引領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努力做好如下幾點工作:一要大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要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改造提升制造業,積極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通過現代化的工業、服務業產業體系的培育和發展,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資金、技術、市場的支撐。二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十八大報告強調,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這是對改革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極端重要性的新定位。
  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國有經濟和非公經濟各有不同的任務。按照十八大報告精神,今后在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對國有經濟來說,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而對非共有制經濟來說,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前,我國財稅金融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稅制結構不合理,稅負偏高;財政收入制度不夠完善,各級政府間財權與事權不盡匹配;政府預算制度還不夠完整,財政管理的法治性和績效尚需提高;財政轉移支付不夠規范,財政宏觀調控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體制改革,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是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理順資源價格形成關系,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取向,減少政府對價格的過度干預,加快建立能夠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重點要推進水價改革、深化電價改革、完善油氣價格形成機制、推進環保收費制度改革,以及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配套制度改革。
政(zheng)府機構(gou)
中央企業
能源行業
主要媒(mei)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