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我們黨把握時代和形勢發展變化、積極回應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貫徹這一決策,就是要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認真領會十八大關于文化建設的思想,深入貫徹十八大關于文化建設的部署,對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奠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要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二為”方向,是社會主義本質對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體現,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擔當的社會責任,必須堅持文化發展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堅持文化建設服務于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服務于社會主義的鞏固和發展。堅持“雙百”方針,有利于營造一種生動活潑、民主團結、寬松和諧的學術氛圍,促進學術研究中不同觀點的自由討論,促進藝術創作中不同風格的自由發展,使廣大文藝工作者的一切才華都有展示舞臺,一切創造都有實現空間,一切貢獻都能得到社會尊重,最大限度地煥發創新激情和創造活力。堅持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作為重要原則。實際、生活、群眾這些緊密聯系的實踐要素,歷來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土壤和源泉。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改革進程波瀾壯闊,建設實踐如火如荼。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要求文化工作者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自覺在文化創作生產傳播等環節貫徹“三貼近”原則,把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作為創作源泉,歌頌他們的偉大創造,展示他們的精神風貌。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要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分類推進文化事業單位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培育文化事業骨干;要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按照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要求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快培育產權、版權、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要創新文化管理體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關系。要完善政策保障機制,健全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文化經濟政策和改革配套政策,鼓勵文化企業和社會資本對接。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緊貼中國發展實際,緊貼國外受眾的中國信息需求,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民間參與、合作共贏的要求,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積極發展對外文化貿易,加強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參與世界文明對話。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因此,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根本任務,體現到精神文明建設各方面,貫穿于文化創作生產傳播各環節,努力推動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黨的十八大要求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我們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公民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的關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公民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顯著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所有這一切,都要求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并把它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落實這一任務,需要從多方面努力。一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二是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三是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特別是應加強社會誠信建設。誠信,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也是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四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勢,對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歷史條件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必須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五是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既離不開廣大群眾的道德自覺,也有利于提高廣大群眾的道德素質。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要求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化。
豐富人民文化生活
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新聞輿論、文藝作品、網絡文化等領域的文化創作生產,總體上呈現積極健康、欣欣向榮的景象,但與人民期待和社會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必須堅持正確導向,激發創新活力,大力繁榮文化創作生產,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要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正確的文化立場,牢固樹立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職責,自覺深入生活、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認真對待和積極追求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倡導一切有利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思想和精神,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推動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支柱、基本道德規范;要堅持把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作為根本任務,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創作生產中,應善于把深刻的思想內涵、豐富的知識信息與完美的表現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在注重提升作品思想內涵的同時,不斷增強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創作出更多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精品力作、傳世佳作;要把創新精神貫穿于文化創作生產全過程,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相符合、與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相一致的文化發展理念,推出更多表現力吸引力感染力俱佳、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濃郁的優秀作品。
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基本文化需求,滿足這部分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關系到人民群眾基本文化公益的實現。另一部分是基本文化需求之外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文化需求。滿足這部分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關系到人民群眾多樣化文化權益的實現,適應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才能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必須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堅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優化文化產業布局,打造文化知名品牌,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把文化消費作為內生動力,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為此,應積極創新商業模式,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開發特色文化消費,擴大文化服務消費,提供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提高基層文化消費水平,積極發展文化旅游,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相結合,挖掘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與價值,發揮旅游對文化消費、文化熏陶的促進作用。無論是發展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都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別和載體的不同,而承載的精神即文化的靈魂是一致的,那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因此,它們的改革發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努力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突出以文化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