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據悉,上半年國內煤炭進口量達1.4億噸,平均每個月進口2300余萬噸。而根據業內人士分析,當每月進口煤數量達到2000萬噸以上時,它就足以改變沿海煤炭市場的供求形勢,進而影響整個國內煤市。目前,國內經濟下行導致煤炭需求量大幅下降,進口煤的沖擊無疑更加凸顯。
中投顧問煤炭行業研究員邱希哲認為,煤炭行業黃金十年已然遠去,煤企深陷經營危機無法自拔,“組合拳”出擊方是脫困之道。第一,降低煤炭進口數量,減輕國內煤炭市場壓力。前五個月,山西省進口煤炭192.5萬噸,同比增加78.9%,但其上半年煤炭出口數量加起來卻僅為90萬噸,逆差超過100萬噸,進口煤在價格上的競爭優勢凸顯無疑。降低煤炭進口量是緩解國內煤企壓力的當務之急。
第二,認真規劃煤炭產能,降低煤炭勘探、開采量,減輕煤市壓力。蒙西、山西、陜西等地區應重點做好煤炭產能規劃工作,減少對新煤礦的開采量,盡快消耗積壓庫存,同時大力開展煤電聯營,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實力,促進煤企實現產業鏈條一體化經營,盡快扭虧為盈。
第三,發改委應適當減緩煤電新項目的審批,徹底擺脫以往只追求GDP增速的發展模式,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由于經濟低迷程度強于預期,風電、核電、水電項目都應適當減緩,分批次、分階段審批上馬。否則,快速增加的煤炭產量及其它電力項目只會加速煤炭產能過剩局面的進一步惡化,這會影響煤企、煤市的可持續化發展。
第四,盡快成立煤炭資源儲備體系。煤炭市場低迷,煤價暴跌,國家應適時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煤炭儲備體系,一方面可以緩解煤市萎靡狀況,提振煤價,救煤企于水深火熱之中,另一方面為長期經濟發展做好能源儲備,以備不時之需。煤炭在我國能源利用方式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建立煤炭儲備體系勢在必行。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煤炭市場、火電市場同時進入低谷期,這不僅同經濟環境降溫有密切關系,還與產業內部結構失調有重大牽連。目前,國家相關部門應當加快能源結構的調整步伐,合理調整風電、水電、光伏、天然氣等各種新能源方式所占比重,為經濟企穩回升保駕護航。
中投顧問《2012-2016年中國煤炭工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十二五”期間,煤電裝機容量雖大幅增加,但建設重大煤炭基地、優化煤炭結構才是最核心任務。2012年煤炭行業低潮期來臨,調結構、促轉型成了煤炭產業發展的主旋律,各大型煤企應以身作則,加快淘汰自身落后產能,積極配合國家對煤炭產業的升級調整。(賈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