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地處膠東半島渤海灣畔的龍礦集團洼里煤礦,年實際開采能力只有60萬噸。與絕大多數走入暮年的礦井一樣,洼里煤礦同樣面臨著發展的瓶頸:井下地質條件差,巷道破壞嚴重,斷層多、難支護、出口小,安全生產壓力很大。
糟糕的生產狀態下產出的煤質也不佳,“煤1”發熱量僅為2700-2800卡/克,而其他礦產出的同等煤發熱量均超過了3200卡/克。此外,礦區地面建筑壓煤總量占礦區可采儲量的75%以上,煤礦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十分有限。
尤其在當下,十年煤炭黃金時期的市場優勢正在向全行業的下行態勢轉變,洼里煤礦的先天不足在此時表現得更加明顯。以目前而言,省內一般煤炭價格都在每噸500元以上,而洼里煤礦生產的2700-2800卡/克的煤種,價格僅在260元左右;2100-2200卡/克的煤種因為質量太差,竟然沒有客戶愿意收購,直接導致這一品種的煤停產了。
“企業年虧損達2300余萬元,我們礦的職工月平均收入就比龍口集團旗下其他兩礦少1000塊。”礦長閆壯達坦言,企業效益不好,收入不高,工人人心離散,企業經營節節敗退。
殘酷的市場競爭(zheng)下,洼(wa)里煤礦被逼到絕境(jing):要(yao)么改革(ge)求生存(cun),要(yao)么等待滅亡。
將市場(chang)化引入(ru)井下
不等不靠,以改革謀求發展;不改不行,市場化才是搞活生產局面的出路。2011年8月,洼里煤礦將市場化引入井下,在全礦實現了生產流程市場化、崗位設置市場化、技術管理市場化,使得人人都是經營者,崗位變成利潤源。
“礦上所有在用的機電設備、設施都租賃給員工使用和管理,而且不收取員工的押金。”經管部部長陳連勝告訴記者,自從洼里煤礦開展設備設施模擬租賃制以來,員工被賦予了承租人的新身份,盈虧結余自己買單,積極性調動了起來,設備事故率也隨之大大降低。“今年1-7月,維修費同比降低60.6萬元,機電沒出現大的事故,實現了設備對生產的‘零影響’。”陳連勝自豪地告訴記者。
在洼里煤礦,市場化不僅體現在生產環節和崗位上,更體現在技術管理上,搞設計注重質量、搞技術算計效益,打掘進也得有錢賺。上半年,全礦通過地質分析和施工探巷,增加了12萬噸的邊角煤有效可采儲量;通過對地面主井變電所設備的更新改造,實行了集中控制,撤除了3個崗位人員,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實現了降本增效。
市(shi)場化的(de)實施(shi)給洼里(li)(li)煤礦帶來了(le)(le)看(kan)得見的(de)效益:一年來,全礦共節省電費60余萬元,節省人工費90余萬元,減(jian)少管(guan)路及附件(jian)投入7萬余元。今年上半年,噸(dun)(dun)煤成本控制在(zai)260元/噸(dun)(dun)以下(xia),比成本預算(suan)指標(biao)下(xia)降了(le)(le)15元/噸(dun)(dun)。尤其在(zai)今年煤炭市(shi)場疲軟、煤價下(xia)滑的(de)不(bu)(bu)利(li)局面下(xia),洼里(li)(li)煤礦以62元/噸(dun)(dun)的(de)超低煤價完成年初確定(ding)的(de)預算(suan)起點指標(biao),材(cai)料費還同比節省800多萬元,不(bu)(bu)得不(bu)(bu)說是一個奇跡。
體制(zhi)改(gai)革力挽頹(tui)勢
“市場化解決了企業內部經營問題,但解決不了企業發展的根本問題。要想真正實現突圍解困,就必須充分利用人力、設備、房產、地產、技術等資源進行資本運營,實現體制改革,企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談及洼里煤礦的改革之路,礦長閆壯達告訴記者。
用一年時間,洼里煤礦在全礦推行大采區管理,對機關和二級單位進行了重新組合,全礦機關從9個部門109人精簡到4個部門50人,二級單位從16個精簡到5個,基層黨支部從19個逐步整合為6個。取消二級庫房和加工維修小車間30個,實行集中管理發放、集中維修加工,實現了機關向基層轉移、輔助向一線轉移、地面向井下轉移、管理向技術轉移。改革完成后,采掘一線員工比例從36.59%提高到51.28%,大大減輕了人員負擔。
體(ti)制改革直接扭轉了(le)(le)企業虧損的(de)(de)不(bu)利局面。實施(shi)體(ti)制改革后,去年9-12月(yue)(yue)洼里煤礦實現利潤(run)43.98萬(wan)元。這個數字對(dui)于(yu)資源好(hao)的(de)(de)煤礦也許算不(bu)得什么,但(dan)對(dui)于(yu)當(dang)年1-8月(yue)(yue)份虧損2320.47萬(wan)元的(de)(de)洼里煤礦,卻意味著(zhu)徹底扭虧為盈。今(jin)年上半(ban)年,他(ta)們又同比減虧達744.38萬(wan)元,洼里煤礦的(de)(de)自救向(xiang)著(zhu)成功邁近(jin)了(le)(le)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