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今年,煤炭行業進入“寒冬”,大多數煤企開始虧損。而在我省的第一座露天煤礦———山東能源棗礦集團內蒙古金正泰公司,神話仍在繼續:上半年銷售不減,利潤近千萬元!
奇跡的背后,浸染著公(gong)司總經理張(zhang)茂啟的滴滴汗水。
30多(duo)年奔波施工(gong)最(zui)前沿
8月24日,記者慕名來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的金正泰露天煤礦。簡陋的辦公室前,一幅對聯格外引人注目:棗礦人千里拓疆馳騁草原,金正泰大鵬展翅翱翔藍天。
從張茂啟到全體員工,或許正是這種創業精神,讓金正泰的發展,從起步就令人驚嘆!
從2009年11月正式開工建設,到2010年8月基建竣工開始試生產,僅僅10個月時間。
2011年1月,礦井技改工程順利通過驗收,在內蒙古自治區創造了煤礦竣工驗收周期最短、效果最好的奇跡,被自治區煤炭局評定為當地近3年來300多座煤礦竣工驗收中,惟一一次性通過綜合驗收的煤礦!
2011年是金正泰露天礦轉型生產的第一年,當年超產、當年高效,全年實現銷售收入3.7億元,總利潤5700余萬元。企業總價值25億元,比收購時翻了三番!
露天礦建設經驗不足、技術資料匱乏,又是在外地發展,創業之路注定頗多坎坷與艱辛。公司總經理張茂啟到任后曾連續6個月沒有回山東老家休班,始終奔波在施工一線。記者問起井工礦與露天礦的區別,他笑言:“井工礦見不到陽光,露天礦能見到陽光,但夏季紫外線強,最高溫度達35攝氏度,冬季寒風刺骨,最低溫度零下30攝氏度,春季沙塵肆虐,能見度不足20米。”
1959年出生的張茂啟,從一名普通的掘進工干起,一步一個腳印,一直摸爬滾打在煤礦建設最前沿。這個錚錚鐵骨的礦山硬漢,留下了一串串亮麗足跡。
在棗(zao)礦集團上世紀80年代后(hou)(hou)建(jian)(jian)設的7對(dui)礦井(jing)中,張(zhang)茂(mao)啟參與了6對(dui)礦井(jing)的開發(fa)和(he)建(jian)(jian)設。走出山(shan)東(dong)、對(dui)外(wai)(wai)開發(fa)的戰役打響后(hou)(hou),大漠、高原,他南(nan)征北戰,先(xian)(xian)后(hou)(hou)到(dao)貴州、云南(nan)建(jian)(jian)井(jing)立礦,之(zhi)后(hou)(hou)北上新疆、內蒙(meng)古,建(jian)(jian)功立業(ye)。去年底,他入選山(shan)東(dong)能源(yuan)十大外(wai)(wai)出創(chuang)業(ye)先(xian)(xian)模。
7個春節堅守在(zai)外省崗位
從2005年至今,外出創業的張茂啟沒有回家度過一個春節。
2007年11月29日,是張茂啟在貴州工作四年間的第三次休班。飛機到達濟南,他匆匆下機后卻又急忙買了返回貴陽的機票。因為他的手機上收到這樣一條短信:站街礦施工的副井筒透水,每小時涌量143立方米。他連夜返回離開了僅僅16個小時的施工現場,沒喝一口水,穿上雨衣、雨褲就下了井。
讓張茂啟最難忘的,還是2009的春節。至今,有些感人照片還保存在他的電腦中。
2008年12月,一場50年罕見的凍雨突襲貴州大地。面對災害,正在離貴陽城較近的站街礦指揮施工的棗礦集團第三工程處處長張茂啟,十分擔心260公里之外大山中的綠塘礦員工們的安危。他果斷決定,到綠塘礦與同事們堅守在一起。
冰天冰地,進礦的山路只有一條,一側是百米深的懸崖,而路上不遠就是一棵棵倒下的樹木,稍有不慎,車輛便會滑入山崖。司機為難地說:“張處長,別去了,太危險了。”張茂啟搖搖頭,堅定地回答:“再危險,也要去。那兒有咱們的兄弟,他們處境更險惡。”
四個車輪全部包上防滑鏈,260公里的路程,他們用了三天兩夜才走完。當被困的300多名員工見到張茂啟時,全都流下了熱淚。
沒有水電,沒有飯菜。張茂啟把員工們分成多個小組,有的立桿架線,搶修線路,有的要到幾公里之外的農戶家中收購多余的糧食蔬菜。一公斤大白菜要花30元,還要員工們自己刨開冰挖出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近兩個月。
大年三十晚上,手機打不(bu)出去(qu),張茂(mao)啟把礦上惟一一部有線電話(hua)拿出來(lai),讓(rang)大家(jia)(jia)輪流向家(jia)(jia)人報(bao)平安。
舍小家為(wei)了顧大家
為了員工的利益,為了企業的發展,張茂啟可以舍棄個人安危,置家庭于不顧,但他卻從不張揚自己,默默地工作,默默地奉獻。
2003年,他到棗礦集團第三工程處任處長。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讓42歲的妻子內退。當時,他的妻子已在第三工程處下屬的塑膠廠做到了生產科科長。張茂啟坦言:“孩子恰好又上了大學,她退休在家無事可做,正處于空巢期,為此鬧了兩個月情緒,不跟我說一句話。”然而,正是在他妻子的帶動下,塑膠廠一下子內退了80多人。
2004年4月,新源礦井建設的關鍵時期,老父親不幸因病去世。噩耗傳來,張茂啟如同萬箭穿心,恨不得立即飛回棗莊。但思慮再三,他只是電話叮囑自己的弟弟張羅好父親后事,自己繼續留在現場指揮工程建設。
自古忠孝難兩全。張茂啟動情地告訴記者:“我不是不孝順,但是,當時正在新源井井筒凍結過流沙層的緊要關頭,隨時都有折井的危險,作為負責人怎能一走了之呢?”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井筒子打一米要4萬余元,400多米深的井筒子折了得賠多少錢?更何況,若耽誤了工程,損失至少過億元。他只能在心中暗暗流淚,暗暗自責。
棗礦集團總經(jing)理(li)王明南偶然得知(zhi)這一信息后,這一下子就熱淚盈眶(kuang)了,他(ta)當(dang)即向第三工程處下指(zhi)令:讓張茂啟(qi)立(li)即升井回家!他(ta)又親自率領(ling)集團有(you)關機關干部,前往(wang)靈(ling)堂吊唁(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