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能源集團組建以來,龍礦集團借勢發力,積極推進油氣資源開發、現代物流等優勢產業以及‘走出去’戰略,促進了企業轉型升級跨越發展。”山東能源龍礦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王勇告訴記者。
去年(nian)以(yi)(yi)來(lai),龍礦集團(tuan)主動適應山東(dong)能源(yuan)集團(tuan)戰(zhan)略要求,以(yi)(yi)“轉方(fang)式、調結構(gou)”為主線,突(tu)出煤炭支(zhi)撐(cheng)、油電支(zhi)柱、物流(liu)支(zhi)持“三大板(ban)塊”,優化資(zi)源(yuan)配(pei)置,全(quan)年(nian)原煤總產量突(tu)破(po)1200萬(wan)噸,同比增(zeng)長30.1%;銷售收入突(tu)破(po)160億元(yuan),同比增(zeng)長31.92%,實現了“十二五(wu)”跨(kua)越起步良好開局。
“走出去”撐起“半壁江(jiang)山”
盡管龍礦對外開發較早,通過整合山西6個礦井,初步緩解了資源接續壓力,但規模小、底子薄、產能低,必須全力以赴實施“走出去”戰略。
去年3月25日,山東能源集團掛牌之后的第4天,龍礦集團按照“礦井擇優、效益為先”的開發策略,獲得了望田煤業的控股權,在山西忻州、朔州兩市擁有了盤道煤業、大恒煤業、望田煤業三家煤礦,構成了“兩州三礦”格局,獲取煤炭資源總量超過5億噸,核定能力420萬噸/年,在山西煤炭資源開發中站穩了腳跟,成為唯一獲得山西煤炭重組主體資格的山東煤炭企業。目前,龍礦集團山西三礦撐起了龍礦集團煤炭產量與利潤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一體兩翼、東西并舉、西部反哺東部”的格局。
在“走出(chu)(chu)去”過程中,龍(long)礦集團堅持(chi)“建一(yi)(yi)個企業,鑄一(yi)(yi)座豐碑,富一(yi)(yi)方百姓,為山東(dong)能源(yuan)人爭(zheng)光”,盤道煤業建成“山西(xi)一(yi)(yi)流礦、原(yuan)平樣(yang)板礦”,榮獲山西(xi)省“五一(yi)(yi)勞動獎狀(zhuang)”;大恒煤業創出(chu)(chu)九(jiu)項歷(li)史(shi)最好水平。
渤海之(zhi)濱崛起新型(xing)煉(lian)油基地(di)
龍礦集團按照山東能源“以煤為基,適度多元”、建設“國際化、現代化大型能源集團”的戰略規劃,發揮自身獨特優勢,在能源多元化方面先行先試,著力搶占油頁巖綜合利用制高點,成為山東能源集團油氣戰略的先鋒軍。
龍礦集團本部煤層中伴生有儲量豐富的油頁巖,平均含油率在14%以上,為國內品質較優的油頁巖資源。由于長期受到技術制約,以往只能作為低熱值燃料出售,幾乎沒有效益可言。2007年8月,我省唯一一家集油頁巖加工、煉油、瓦斯氣體發電為一體的油頁巖綜合利用企業———山東龍福油頁巖綜合利用有限公司成立,現已形成年處理大顆粒油頁巖60萬噸、年產油頁巖5.5萬噸的能力。
2011年4月,龍礦集團著手建設中顆粒油頁巖煉油項目,自主研發了國內第一套專門干餾8mm—40mm粒徑中顆粒油頁巖的全循環干餾裝置,將油頁巖資源利用率由原來的30%提高至60%左右,而且干餾效果更好,頁巖油品質更高,產油率達到了74%以上。
目前,龍礦已形成年處理油頁巖120萬噸、產油12萬噸、半焦90萬噸、瓦斯發電5000萬度的生產規模,煉油技術水平、綜合利用水平、節能環保水平居于國內領先地位,年銷售收入突破6億元,利稅1.1億元;并被列入國家“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獎”推薦序列,成為國家首批“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并納入山東省第二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儲備項目。
作為(wei)全國唯一(yi)的(de)海濱煤炭(tan)企(qi)業(ye)(ye),龍礦集團陸續(xu)投資(zi)8000余萬(wan)元建(jian)成了瓦(wa)(wa)斯資(zi)源綜合利用項目,將煉(lian)油系統循(xun)環使用后的(de)剩余瓦(wa)(wa)斯經用于發電(dian),滿足(zu)了煉(lian)油自身的(de)電(dian)力需求,年(nian)(nian)節省標煤1.4萬(wan)噸(dun),而且減排二氧化(hua)碳3.6萬(wan)噸(dun)、二氧化(hua)硫252噸(dun),增(zeng)加(jia)銷售收入(ru)2000多萬(wan)元;投資(zi)1600余萬(wan)元建(jian)設了污水處理、煙(yan)氣脫硫、除塵降噪(zao)等一(yi)系列環保工程,真正(zheng)實現了廠(chang)區內污水、煙(yan)塵、廢氣、噪(zao)音“四個零”排放,2011年(nian)(nian)榮獲“山東省節能環保產(chan)業(ye)(ye)示(shi)范企(qi)業(ye)(ye)”稱(cheng)號。
現(xian)代物(wu)流(liu)放大臨港優勢(shi)
近日,記者在山東龍海煤炭配送有限公司(山東龍口煤炭儲備配送基地)港區看到,場地內2臺偌大的斗輪堆取料機正在運送物料進行配煤生產,各種車輛來往有序,不同型號的“標準配置”的煤炭呈梯形堆放,疏港高速公路直通場內,專用碼頭近在咫尺,進港鐵路直達場地。
龍海煤炭配送公司總經理薛曙光告訴記者,“我們發揮臨港優勢,與煙臺港共同建設了省內首個煤炭應急儲備基地,占地35.33萬平方米。目前,一期已經投入運營,年煤炭配送運營量1000萬噸,應急保障儲備能力達到100萬噸。”
作為山東省第一個正式投入運營的能源儲配基地,2011年,龍海配煤公司憑借海運、鐵路、汽運相結合的優勢,裝備了國內最先進的煤質在線成分測定儀系統,采用數字化配煤技術,整合國內外不同煤源進行科學合理優化配置,按照“煤炭產品精細化、購銷連鎖超市化、運輸物流一體化、運營管理戰略聯盟化”模式,重點加強與國有大型煤炭生產企業以及經銷企業的合作,實現了應急儲備與煤炭物流經營的有機結合。
龍海配煤公司與中煤集團、神華集團等國有大型煤炭產運銷集團及鐵路、港口、銀行等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形成了上游優質煤源和穩定的終端客戶群,構建了內蒙、晉、陜、東北等國內以及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朝鮮、蒙古等國際煤源采購網絡。
他們還積極利用地緣、人緣優勢,發揮基地保障功能,將銷售重點區域逐步向魯中轉移,擴大江浙滬一帶市場份額。同時,龍海基地(公司)還積極借助臨港優勢,開展“非煤”經營業務,強化同其他國有大型物流企業合作,并借助龍口港礦產資源集散地優勢,利用儲配基地便捷、高效的運輸系統,開展煤炭、鐵礦砂等散貨卸載有償服務。
“目(mu)前我們的(de)煤炭應(ying)急儲(chu)備能力已經由(you)去年的(de)60萬噸提高到100萬噸以上,并借助聯動互補的(de)全過程戰略保(bao)障儲(chu)備能力,基本實現了對膠東半島電力及(ji)民(min)用供暖燃煤企業的(de)煤炭應(ying)急保(bao)障。”薛曙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