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能源局最近公布了一項計劃,擬在2015年將煤炭產量控制在40億噸左右。外媒稱,此舉被視為中國在努力減輕對煤炭的依賴。
不過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認為,由國有企業占主導的決策過程可能會拖累政府旨在從煤炭業轉移開來的最終目標。國有能源公司充當著中國能否走上政策道路的風向標。然而,它們往往會保護自己的企業利益。這一事實有時導致數據并不能反映這個國家真正的市場活動。
文章指出,在中國的煤炭業,使用錯誤的煤炭生產統計數據已是公開的秘密。原因很簡單:政府主要從國有煤炭生產廠商那里收集數據,并沒有獲取小規模私人煤礦的生產數據。國有煤炭生產商有官方保護傘,而地方政府也有瞞報現象。他們有時候瞞報非法小煤礦主的大規模生產情況,以隱瞞稅收。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能源與氣候項目高級研究員涂建軍說,中國中央政府有必要通過深入細致的調研分析,消除煤炭產業亂象,否則,煤炭部門的“十二五”規劃只會再次掉入不同層級政府部門的數字游戲陷阱。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北京辦事處能源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說,地方政府沒有采取措施主動根除一些非法的私人小煤礦,“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在這些小煤炭公司有投資”。他還說,地方政府與小煤礦主的勾結破壞了北京方面為關閉低端煤炭公司而付出的努力。這些公司的運營通常會對環境造成破壞。
文章認為,除了統計問題,另一個問題是國有能源企業的負責人在決策過程中有影響力。因為根據舊有的體制,國有企業負責人有兩頂帽子——一頂是商人,另一頂是政府官員。由于仍然維持著這種錯綜復雜的結構,國有企業的高層擁有政策影響力,這使得負責處理能源問題的國家能源局面臨一些嚴重挑戰。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能源與資源小組博士生何鋼說,政府內部的結構沖突使得國家能源局很難在不同部門之間進行協調。目前,發改委管理投資,科技部重視技術開發,國土資源部解決資源管理問題。
文章稱,除了結構混亂之外,國家能源局在進行決策時還無法掌控另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它無法影響能源價格,而這個局面是無法一夜之間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