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年末以來,國際政治安全的最大風險就是伊朗局勢的惡化。隨著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伊核報告,伊朗多次舉行軍演、高調“示核”并發出封鎖霍爾木茲海峽警告,美國核航母集聚海灣地區,以及歐盟通過對伊朗石油禁運協議,明里暗地,美國及其西方盟友與伊朗的手腕越掰越緊,中東局勢箭在弦上。如何應對可能發生的變局,成為各相關國家面臨的巨大挑戰,中國自然也不例外。
伊朗局勢的可能走向
美國政府認為,對伊朗進行“石油禁運”,是最為釜底抽薪的一項制裁措施。因此,近期在全球展開游說和斡旋,力圖建立旨在孤立和制裁伊朗的“國際石油禁運聯盟”。在美國的壓力下,1月23日,歐盟外長會議作出決議,自7月1日起禁止從伊朗進口、轉運原油和成品油,宣布凍結伊朗央行資產,并禁止成員國為伊朗的石油貿易提供融資和保險服務。與此同時,在進口伊朗石油的亞洲四大國家中,除中國、印度沒有承諾削減來自伊朗的石油進口外,日本和韓國已經出現立場軟化,承諾削減從伊朗進口的原油,并積極向沙特和阿聯酋等國尋求替代石油供應。
當然,美國及其西方盟友還可能對伊朗實施有限軍事打擊。與此同時,美國也已經將“卡爾文森”號航母、“林肯”號航母和“約翰。斯滕尼斯”號航母,全面齊聚海灣,開始對海灣做好了即將發生的戰爭準備。不過,從當前形勢看,即便發生戰事也不會爆發全面戰爭。原因如下:第一,一旦美國控制伊朗,很可能會就此打通進入中亞的陸路通道,中國和俄羅斯絕不會支持;第二,伊朗是中東地區大國,國土廣闊、人口眾多且具有較強的國家凝聚力,戰爭進程將困難重重;第三,財政約束成為最大瓶頸,歐債危機愈演愈烈,美國財政赤字連續三年突破萬億美元,債務規模首次超過經濟總量。
針對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的制裁甚至打擊,伊朗可能采取連鎖性報復措施進行反制。一是“反禁運”,作為伊朗對歐盟石油禁運的反擊,伊朗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委員會正在商議停止向歐洲出口石油。二是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美歐相繼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意味著伊朗本已十分艱難的經濟將遭受更嚴重的打擊。2011年9月底以來,里亞爾對美元4個月內已貶值約70%,如果西方國家實施全面的制裁和禁運并長期持續,伊朗極有可能采取這一極端報復性手段。
當然,不可否認,也有跡象表明,在美國等西方集團重壓之下,伊朗近期已發出愿意重啟核談判的信號。 但是,一方面,掃除伊朗是美國重構中東戰略乃至全球戰略利益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伊朗也一再強硬表示永遠不會放棄鈾濃縮活動,短期內,各方回到談判桌前重啟核談判的概率不大。
國際能源市場將受重大打擊
作為中東石油出口的必經之地,每年有7.5億噸以上石油經過霍爾木茲海峽,占海灣地區石油總出口量的90%、全球石油產量的五分之一。一旦伊朗真采取行動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除美國外,全球將陷入“多輸局面”。
最直接的是全球能源運輸將受到重大打擊。數據顯示,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出的原油每天可達1340萬桶,約占海上石油運輸量的35%,約占世界石油貿易量的20%;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出的天然氣貿易量為951.4億立方米,占世界液化天然氣貿易量的33.8%,一旦霍爾木海峽被封堵,將可能造成“運輸癱瘓”。
由于9.11以后美國一直在減少對中東的石油依賴,隨著進口來源多元化、頁巖氣的開采以及大量使用乙醇燃料,美國由中東進口的石油逐年減少,所以,美國受到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亞洲生產型經濟體將受到巨大影響。2010年,中東828.7萬噸的石油輸出中,亞太地區接收了84.6%.同年,伊朗石油總出口中,中國占20%、日本占14%、印度占13%、韓國占10%.另外,歐洲重債國也可能因為石油禁運“雪上加霜”。目前歐盟國家每天購買約45萬桶伊朗石油,是伊朗原油第二大出口對象。歐盟委員會月度統計資料顯示,西班牙、希臘、意大利進口伊朗石油量占總進口量比例分別達14.6%、14%和13.1%,這些國家可能因為高油價而加劇債務危機的惡化。
很顯然,如果霍爾木茲海峽關閉,伊朗本國經濟亦會遭受重創。石油是伊朗的命脈,僅2006年,伊朗的原油和石油產品出口占到了其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29%.據估計,伊朗進口貨物的87%,出口貨物的89%都是通過海上來運輸的,絕大部分要通過霍爾木茲海峽。此外,由于世界經濟深度依賴美歐金融服務,這將使美歐有可能對其他不響應禁運的國家的公司以“金融聯系”為由予以制裁,造成各國與伊朗金融業務的阻斷。
目前已基本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危機是否擴大化,國際油價都可能進一步上漲。從目前態勢看,哪怕伊朗不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只要該地區保持“亂而不戰”的局面,對石油供給中斷風險的擔憂以及恐慌性預期就會把油價推升至高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對伊朗實施的石油禁運可能導致全球石油供應每日減少150萬桶,國際原油價格將出現30%的上漲,即每桶將上漲20到30美元。而一旦出現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極端事件,國際油價將會瘋狂飆升,世界經濟到時亦會承受更大壓力。
“多管齊下”保國家石油安全
伊朗局勢的演變關乎我國多重國家“核心利益”。其一,來自伊朗的原油進口量占我國總進口量的約10%,是我國第三大原油供應國(僅次于沙特和安哥拉)。其二,伊朗是我國消費品、資本設備出口和海外工程承包的重要市場。2010年中伊貿易294億美元,2011年1月至11月已達410億美元,同期增長約40%.其三,我國在伊朗有很多石油方面的基礎建設投資,并有許多基礎建設協議。其四,油價與我國宏觀調控和控制通脹的難度緊密相關,根據相關測算,如果油價升至150美元/桶,中國工業原料成本就會上升一倍,輸入型通脹很可能導致新一輪通脹卷土重來。
中國應“多管齊下”, 積極展開全方位布局,從加大戰略石油儲備、尋找替代能源運輸線、探索“引進來”新渠道、加快海洋石油資源勘探等方面確保油源。
一旦霍爾木茲海峽被封鎖,可尋找短期替代能源運輸路線。一是沙特境內輸油能力為480萬桶/日、聯通波斯灣和紅海的主力 “東—西”管線。這條管線可以運輸波斯灣的石油,穿越沙特阿拉伯,抵達紅海的延布港。二是輸油能力為165 萬桶/日的伊拉克管線。該管線可以將波斯灣和伊拉克的石油向北泵送到土耳其的杰伊漢港。三是憑借新“四大通道”緩解海上運輸風險。當前,中國的東北(中俄原油管道)、西北(中亞天然氣管道)、西南陸上(中緬油氣管道)和海上(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海上通道)四大油氣進口通道的戰略格局已初步成型,有利于實現石油運輸渠道多元化,保障中國能源供應安全,降低海上進口原油的風險。
石油戰略儲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緩解壓力的作用,但石油戰略儲備規模亟須盡快擴大。我國國家原油戰略儲備基地一期已有4個投入使用,總規模大概有1500萬立方米。現在的任務是集中力量加快二期戰略儲備基地建設,規模大約為4600萬立方米。企業商業儲備量規模也亟須擴大。
長期看來,最根本的則是加快轉型增加油源和氣源。例如,大力支持頁巖氣和煤層氣的發展。我國有非常豐富的頁巖氣和煤層氣資源,但由于我國政策調整和制度設計均不到位,這些非常規天然氣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再例如,加快南海等海域的石油資源開發和布局。南海已被列為國家十大油氣戰略選區之一,既關系到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又關系到中國的能源安全。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規劃,南海石油戰略呼之欲出。從目前市場規模測算,國家海洋石油勘探資金大約需要1000億人民幣左右,建議在國家層面成立海洋石油勘探基金,來源可以是財政性撥款;或外匯儲備的利息收益;或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計劃的部分資金;或國資委管轄的國有企業紅利收入,以此保障基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