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業如何破解“走出去”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難題?深度融入當地發展關鍵靠什么?8月底,記者一行到山東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在我國西部地區的煤礦采訪,找到了很好的答案。
自2002年踏足西部的第一天起,山東能源系統各企業就在融入西部經濟和文化發展中壯大自己。
藉深度融入西部發展建功立業,山東能源集團不僅獲得了支撐企業可持續發展、跨越發展和保障山東能源安全的重要資源基礎,而且為帶動西部經濟騰飛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權屬企業先后榮獲“西部大開發突出貢獻集體”、“陜西改革龍頭示范企業”等榮譽稱號。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胡春華稱贊山東能源集團權屬企業按照煤炭開發與就地轉化并舉,積極融入上海廟礦區建設,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國企,在(zai)自身發展的同時,就應當主動融入區(qu)(qu)域發展,繁榮一(yi)(yi)方經(jing)(jing)濟,造福(fu)一(yi)(yi)方百姓。”山東(dong)能(neng)源集(ji)團(tuan)有限公司董事長(chang)、總經(jing)(jing)理卜昌森(sen)表(biao)示,山東(dong)能(neng)源集(ji)團(tuan)在(zai)省外的企業多分(fen)布在(zai)內蒙(meng)古、陜西(xi)、新疆(jiang)等西(xi)部地(di)區(qu)(qu),帶動這些地(di)區(qu)(qu)科(ke)學發展、跨越發展、和(he)諧(xie)發展,是山東(dong)能(neng)源義不容(rong)辭的責任。
多業并舉富裕一方經濟
9月2日,山東能源新礦集團上海廟重點工程焦化項目2號焦爐第一孔焦炭順利出焦,這也標志著一期130萬噸/年焦化項目正式進入生產階段。這只是山東能源集團堅持多業并舉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近年來西部省份對省外企業到本地開發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的要求越來越苛刻的條件下,山東能源集團各權屬企業堅持打“組合拳”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初步形成了以煤為基、多業并舉發展的資源開發格局。
山東能源新礦集團在上海廟礦區開發建設中,以資源占有和煤炭項目為先導,同時,地質勘探、基本建設、機械制修、房地產開發等輔助性產業以專業化方式跟進,形成了多個產業相互協同、配套發展的格局,不遠的將來,這里將形成以“煤炭為基礎、煤化工為主導、電力為輔助”的產業集群,上海廟西部礦區將成為產業鏈條完整的“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和“國家級精細化工園區”。
“多業并舉發展,對于地方政府來講是硬性要求,對于企業來講,是追求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山東能源集團的掌門人卜昌森表示,“企業跨省開發只有將自身發展與當地的發展規劃緊密結合,納入到各級政府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之中,才能有效地落實政策、規避法律等風險。”
基(ji)于此,山東(dong)能源集團“十二五”期(qi)間融入西部發展的(de)規(gui)劃堪稱大(da)手筆,僅(jin)在(zai)內蒙(meng)古投資就將超過600億元,將培育一批具有強大(da)承載力、輻射(she)力和競(jing)爭(zheng)力的(de)產業集群和經(jing)濟增長極,達產后預(yu)計(ji)對地方的(de)貢獻為年營業收入超過400億元,利稅超過百(bai)億元。
荒漠崛起綠色礦山
礦區外是茫茫無際的毛烏素沙漠,礦區內綠草如茵,繁花似錦,山石聳立,流水潺潺。6年前初來此地的創業者可能做夢也想不到,在這片寸草不生的荒漠里竟能生出一片片綠洲!
2005年4月28日,山東能源臨礦集團的第一批創業者到上海廟礦區勘探,面對這光禿禿的大漠,他們感嘆:“啥時能種上幾棵樹,讓我們感受到一點綠意呀!”
期盼很快成為現實。臨礦集團提出把上海廟礦區建設成沙漠綠洲和循環經濟示范型礦區,并制定了生態保護與礦區綠化規劃。五年多來,種植各類樹木8萬余棵,綠地面積達到1300余畝,建成了8000多平方米的礦區人工湖和礦區內環繞人工河,初步形成了礦區內“有山有水、綠樹成蔭、音樂噴泉、花草宜人”的美景。
打造“綠色礦山”只是第一步。
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煤炭生產越來越向山西、陜西、內蒙古、新疆等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集中,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承載之間的關系,已成為企業必須解決好的問題。山東能源集團將“綠色礦山”定義為“地面是花園,井下是工廠”,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
聘請專業園林綠化設計單位編制規劃,成立專門的綠化機構,實施“綠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山東能源集團權屬企業僅在內蒙古就投入7000多萬元進行礦區生態建設,使礦區綠化率達到45%以上。2008年,在鄂爾多斯市兩個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上,臨礦集團榆樹井煤礦被列為上海廟礦區唯一的參觀點和樣板工程。
山東能源(yuan)集團(tuan)(tuan)權屬企(qi)業著力在(zai)西部建設“產煤(mei)(mei)不(bu)見煤(mei)(mei)、排矸不(bu)提矸、污(wu)水不(bu)外排、垃圾不(bu)落地(di)(di)”的(de)(de)綠(lv)色生態(tai)礦(kuang)(kuang)井(jing)。地(di)(di)處毛烏蘇沙(sha)漠邊緣的(de)(de)山東能源(yuan)新礦(kuang)(kuang)集團(tuan)(tuan)長城煤(mei)(mei)礦(kuang)(kuang)率先(xian)在(zai)當(dang)地(di)(di)實施“以矸換煤(mei)(mei)”技(ji)術,每天消化掘進(jin)矸石(shi)300噸。地(di)(di)處陜西咸陽的(de)(de)山東能源(yuan)淄礦(kuang)(kuang)集團(tuan)(tuan)亭(ting)南(nan)煤(mei)(mei)業公(gong)司和(he)新礦(kuang)(kuang)集團(tuan)(tuan)水煤(mei)(mei)公(gong)司采用瓦斯(si)(si)發電(dian),8月亭(ting)南(nan)煤(mei)(mei)業公(gong)司瓦斯(si)(si)發電(dian)量(liang)達到83.4萬度,每日抽放(fang)純瓦斯(si)(si)52700立方米以上(shang);水煤(mei)(mei)公(gong)司瓦斯(si)(si)發電(dian)項目(mu)一期工(gong)程年(nian)發電(dian)量(liang)即可達1200萬度,每年(nian)增加效益480萬元,且瓦斯(si)(si)產生的(de)(de)余熱免費(fei)供當(dang)地(di)(di)農(nong)民取暖、做飯,促進(jin)了地(di)(di)企(qi)和(he)諧。
勇于承擔國企社會責任
“8年前,我們家從塬上搬下來,蓋房開了小賣部,兒子到礦上當了工人,現在日子是越過越滋潤,這都是沾了亭南煤礦的光。”陜西省長武縣亭南村的張大媽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和多數亭南村民一樣,張大媽一家過去居住在距礦井不遠處的塬上,主要從事水果、糧食種植和養殖,收入有限。亭南煤業公司剛開始籌建,張大媽一家便搬到煤礦附近,開了間小賣部,生意十分紅過。礦井投產后,張大媽的兒子和附近村里700多年輕人一樣,到礦上當了合同制工人。
建立一個企業,帶富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山東能源作為國有特大型企業,一直將社會責任的擔當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除貢獻稅收外,山東能源集團積極實施“造血”工程,通過社會招聘、與技工學校簽訂定向教育協議等方式從本地招進工人,將礦區綠化、治安保衛、衛生保潔、矸石揀選及工作服漿洗縫補等工作承包給當地村民,解決了大量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腰包鼓了,礦上工作的當地的年輕人還富了“腦袋”,不少人成為了技術大拿。
通過在當地建設高標準住宅區及配套學校、醫院、超市,為礦區周邊的村寨修公路、裝路燈、引自來水,近年來僅向當地的各類捐款就達數千萬元,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讓山東能源人不僅惠及職工的生活,更提高了所在地的城鎮宜居水平。
在(zai)山東能源(yuan)權屬企業的帶動下(xia),所在(zai)地村(cun)民(min)的生(sheng)活方(fang)式也變(bian)得“時(shi)尚”起來。以前,村(cun)民(min)日常勞作之(zhi)余大多湊在(zai)一起看電(dian)(dian)視、打牌、嘮家常,新(xin)礦(kuang)區建成后,欣賞文藝晚會、表演,買(mai)電(dian)(dian)腦網上沖浪,村(cun)民(min)們一樣感受到了(le)礦(kuang)區帶來新(xin)鮮豐富的文化生(sheng)活。